售价 599u,SuiPlay 游戏掌机值得买吗?

撰文:Alex Liu,Foresight News

售价 599u,SuiPlay 游戏掌机值得买吗?

区块链项目亲自下场,或者以合作的方式推出硬件产品,在如今的 Web3 行业已屡见不鲜。代币空投的推广方式更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 可能大家购买一款「Web3 手机」,为的不是手机,而是背后潜在的代币空投。

在这样的背景下,Mysten Labs (Sui 区块链开发公司)和游戏初创公司 Playtron 合作推出了游戏掌机 SuiPlay0x1,目前已开放预购,前 1000 名预购者还将得到特殊的灵魂绑定 NFT,享有特别的访问权限、奖励和福利。

它值得买吗?

抛开空投预期,我们先来看看游戏掌机本身。

价格、配置

售价 599 美元,可以使用 SUI、SOL、ETH 付款。

先说结论:抛去所有的 Web3、加密货币因素,SuiPlay 所承诺的配置和设置的价格「还行」。

售价 599u,SuiPlay 游戏掌机值得买吗?

官网图片显示:预售结束后原价为 649 美元

硬件规格

599 美元的预售价格(不含税费和运费),官方给到如下的配置:

售价 599u,SuiPlay 游戏掌机值得买吗?
  • CPU:AMD Ryzen 7 7840U
  • GPU:AMD Ryzen 780M
  • 内存 / 存储:16 GB DRAM 内存,512GB SSD 容量 + 可扩展存储
  • 屏幕:7 英寸 IPS 无边框屏幕,分辨率为 1920 x 1200
  • 电池:48 – 50 Wh,65 W PD 快充
  • 无线连接:WiFi 6E 和 蓝牙 5.2
  • 操作系统:Playtron 操作系统
  • 尺寸:264.5*105.5*21.5 毫米
  • 控制器顶部高度:36.1 毫米
  • 重量:677 克
  • 颜色选项:白色

这样的硬件水平和定价大概和掌机界一年前(等到正式发布差不多就是两年前了)旗舰产品的入门配置相当,相较于其他 Web3 硬件动辄 3、5 年的落后度(Saga、Jambo、CoralApp…),算得上是一种进步。(参考产品:去年年中发布的 AYANEO 2s 7840U 版本最低配和 SuiPlay 的硬件配置几乎一致,去年上市时的售价为 4699 元)

Playtron OS

和 Mysten Labs 合作推出 Play0X1 的 Playtron 是一家专注游戏掌机操作系统的开发商,SuiPlay0X1 将是其第一款硬件产品。

Playtron 由前 Cyanogen ( 知名第三方安卓 ROM ) 创始人 Kirt McMaster 创办。Playtron OS 与 SteamOS 一样,也是基于 Linux 打造,并同时支持 x86 与 ARM 平台。预计国内知名的掌机制造商 AYANEO 也将在今年年末将推出搭载 Playtron OS 的产品。

SuiPlay0X1 将由 Playtron OS 驱动,是首款集成 Sui 区块链的手持游戏设备,将原生支持 Sui 游戏以及 Steam 和 Epic 游戏库。

售价 599u,SuiPlay 游戏掌机值得买吗?

PlaytronOS 支持 Steam、Epic、GOG 等游戏平台

生态链游

SuiPlay0X1 还将成为 Sui 支持链游的主场,如 (一款融合 RPG 元素、动态 PvP 和沉浸式 PvE 体验的流行射击游戏)以及 (一款以北欧风格为灵感的免费中世纪格斗大逃杀游戏,拥有基于物理的战斗系统)。

使用 SuiPlay0x1 游玩相关链游,或许会得到一定加成(代币空投?)。

潜在空投

关于 Web3 设备,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空投。

售价 599u,SuiPlay 游戏掌机值得买吗?

SuiPlay 的前 1000 名预购者将得到特殊的灵魂绑定 NFT,官方表示其享有特别的访问权限、奖励和福利。如此策略很明显是在对标 Solana Saga 手机。但究竟是否会发生相关的空投热潮,还需观察生态项目是否配合官方。

但相较于 Solana Saga 1 代降价前的 1000 u 售价和上万的总量来言,SuiPlay 599 美元的售价和 1000 的限定 NFT 总量看起来赔率不会太差。Solana 1 代手机人均收到了上千美元的代币,SuiPlay NFT 的持有者,想要回本「只需」总价值 60 万美元的空投。

售价 599u,SuiPlay 游戏掌机值得买吗?

况且,即使最后没有任何空投,至少你还能在明年上半年得到一台现在网上同配置卖 3、4 千人民币的游戏机。

空投不一定回本,但游戏也许能让你快乐。

注:截止发文前,小编忽悠同事买了一个,他的 NFT 编号是 907。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来源:腾讯科技

2024年8月5日,全球股市经历了一场“黑色星期一”。

标普500指数下跌3.1%,纳斯达克指数跌3.4%。

其中,科技股和芯片股领跌。英伟达跌6%,苹果跌4.6%,特斯拉跌4.2%。

“科技七巨头”盘初总市值蒸发1.3万亿美元。此后股价虽有所回升,但全天市值总损失仍略高于6,500亿美元。

对此,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表示,美股下跌是因为站在了高处不胜寒的泡沫高位上。

这个泡沫中最显眼的就是AI行业,因为它们已经连跌半个多月了。

7月18日,美股“七巨头”五日市值累计蒸发了1.1万亿美元。

一周后的7月24日,“七巨头”再次集体下跌,令当天美股市场全天蒸发市值超过7500亿美元。这也让标普500与纳斯达克指数均创下自2022年底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股市之外,关于AI泡沫的警告也接连不断。

今年三月,阿波罗首席经济学家Torsten Sløk就撰文称,AI泡沫的“糟糕程度”不仅超过了1990年代,还已经超过了互联网泡沫巅峰时期的水平。

而红杉合伙人David Chan更是在去年和今年连续发出警告,认为AI企业年营收总和需达 6000亿美元,才能支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这在当下是不可能的。

对AI泡沫最重磅的忧虑来自高盛在6月末发布的报告《生成式AI:花费甚多,而收益甚少》,其中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表示人们对AI的期待过高,投入过大,但它已有的收益和潜在的收益都太小。当下,AI存在着巨大泡沫风险。

AI究竟是不是正在堆积的泡沫?如果是,那现在泡沫破裂了吗?它之后又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看完这篇文章,或许你就能找到答案。

1.什么是泡沫?

要想判断泡沫,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泡沫。

泡沫往往源于新技术的产生,市场对技术的未来发展过于乐观,导致过度投资和盲目跟风,使其价值超越实体经济可承受的程度,随后急剧下滑,最后像肥皂泡一样破灭。

结合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霍尔迪·加利《货币政策与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等数篇研究经济泡沫的经典论文,我们总结出泡沫产生的核心条件。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主要包括:经济基本面有利投资、信息差的出现,以及心理和行为因素的膨胀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市场有钱且投资者非理性投资。

第一是市场要有钱,这意味着市场要有充裕的流动性。一个低利率环境下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的基本经济现状才能引发泡沫。

比如在2022年,我们就经历了被称作“万物泡沫”的时期。美联储为应对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跌,在2020到2021年实施了近零利率和量化宽松(QE)。这一举措吸引了投资者进行风险更高的投资,并允许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低息贷款的基础上发展。几乎所有股市资产都在高速升值,屡创美国历史记录。直到2022年美联储重新上调利率来抑制通胀,股市应声大跌,一年内谷歌跌幅40%,特斯拉、Meta股价下跌60%。

第二是投资者非理性投资。新技术使得投资者可以通过早期投资获得相当高的回报。而某些赛道本身的垄断性质又使得它未来的潜在收益更高。足够高的获利空间导致市场盲目乐观,使投资者低估风险,高估回报。

比如2000年被刺破的互联网泡沫。1995年,大量风险投资涌入电子商务、电信、软件服务等互联网相关领域,投资回报率远超化工、能源、金融等其他行业。而投机者注意到股价的快速增长时,又预期其会进一步上升而买入。1999年,美国互联网相关行业的投资金额达到287亿美元,是1995年的近10倍。

2.AI投资的上限在哪儿?

还记得我们上面提到的泡沫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吗,第一个就是市场要有钱。

但当下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并不乐观,这意味着AI泡沫上限高不了。

对此,华创资本合伙人的熊伟铭指出:“这一波泡沫的程度其实远不如20年前的互联网泡沫,甚至不如2017年的加密货币泡沫,也不如2021年的NFT泡沫,这些泡沫的特点是估值远远超过了实际产品和服务所能获得的投资回报周期。

如果用比例来衡量,我认为这一波泡沫的程度可能只有dotcom或NFT泡沫的20%到30%。这波泡沫的程度绝对比不上之前的几次。”

近两年的融资环境相对较差,为了遏制疫情时期货币宽松所带来的40年来的最高通胀,美联储自2022年3月至2023年7月进行了11次加息。

与此同时,美联储还开始了大规模缩表,从2022年6月开始,Fed每月减少600亿美元的国债持有量和35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持有量。

一句话总结就是,在AI爆发期间,美联储正在进行自1980年代以来最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

市场没钱,即便几乎所有的VC都陷入FOMO,美股整体风投的趋势依然不增反降。根据Crunch base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融资总额同比下降5%。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当然,这其中的AI初创公司逆风挺立,同比增长24%,甚至在今年第二季度拿到240亿美元的最大季度投资,但总值依然不过是2021年的70%。

这是因为2021年万物泡沫期的宽松带来了巨量流动性,其余波还未消除。市场不如2021年有钱,但也还是挺有钱的。

熊伟铭对比表示:“最近两年,AI从资本化角度来看可能已到顶峰。2021年,美国在半年内发了6万亿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唯一一次。这种资本催熟效应是前所未有的。”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然而VC们手中的钱就捏得比21年紧多了。

从COATUE给出的数据看,此轮AI投资虽然热闹,但VC们并未出尽全力。私募股权公司手里还有1万亿美元的未投资金,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退出路径不畅,VC投资很犹豫。在上一轮“万物泡沫”之后,独角兽公司数量猛增,从2016年的67个一路涨到2021年的580个。但他们获得再融资的比率却在直线走低。从16年到22年,同期获得再融资的独角兽比例从50%降到了20%以下。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那IPO呢?更是惨不忍睹,从2022年开始基本都只有个位数。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实际上,2021年美股有970个IPO,而2022年降至162个,今年上半年大约只有44个。这表明全球资本市场的收缩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在这一情况下,退出手段就只剩并购一条路。这个路子太窄了。

另一个原因是现在AI发展所处的阶段投资门槛较高,限制了很多VC入场。

“早期的互联网行业需要搭建自己的服务器和基础设施,类似于今天的AI领域。运行一次大模型的成本从几万美元到上亿美元不等,处于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早期阶段。”

我们发现,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的钱,大部分流向基础层公司(Foundational layer),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模型公司,如OpenAI、Anthropic、Gemini等。

他们再利用这部分资金购买计算层公司(Computing layer)如英伟达的芯片来训练自己的大模型。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因此当下AI产业所处的位置更像是在基建时期。也正是这种阶段特性决定资金量不足的小VC很难入场。

“去年和前年,大量AI公司特别是硅谷的公司进行早期投资,看似活跃,但80%的投资都集中在早期阶段,很多公司在大模型升级中被淘汰。大公司在NLP领域的优势明显,因为每次测试的成本太高,这与20年前的互联网发展类似。当时互联网成本高昂,拉光纤、搭机房,而现在AI的投资成本也很高,从小参数到大参数的基础设施变化,使得大公司具有天然优势。因此,这一波投资减少,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主要都是大公司在主导。美国也由几家主要公司主导,创业公司在这波创新中不是主流,主流仍然是大公司。”

所以,不论是从金融市场的整体表现,还是从VC的参与热情来看,目前放在AI池子里的热钱都不算太多。

3.谁在投资AI?

市场上钱少,投资门槛又高,那么这场投资游戏到底是谁在玩?

实际上,本轮AI投资的核心玩家主要是互联网时代的佼佼者,自带氪金体质,其中最典型的当属“美股七巨头”了。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根据Flow partners和Dealroom今年5月底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美股七巨头的综合市值占标普500指数的32%,经济利润更是占据标普500指数的近一半。

以至于在过去一年里,七巨头成了AI最大的投资者,仅2023年间就参与了208笔风险项目的投资。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2024年上半年,七巨头共投资近250亿美元,超过英国所有风险投资的总和,这些钱主要流向了人工智能领域。

不论是大模型还是芯片公司,背后均不乏七巨头的身影,甚至在马斯克的X.ai从非七巨头投资者那筹集到60亿美金之前,七巨头占了所有基础模型投资近70%的投资额。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如此“重仓”AI的巨头们,左手投资、右手自研,亲力亲为给资本市场讲故事,科技股价被许诺的技术神话持续拉高。

如今,市值总和16万亿的七巨头,平均市盈率已经高达45倍(标普500的均值为28倍),相应的投资宠儿如OpenAI、Anthropic等初创公司的市值也在不断上涨。

这样的市场是理性的吗?这就要看看巨头们下注的理由了。

4.硅谷巨头的理性

巨头们对于AI的态度几乎是孤注一掷的坚定。黄仁勋在英伟达最近一次电话会说到:

「 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时间真的很宝贵,为什么能立刻建立起来数据中心这个想法如此宝贵,而获得训练时间又如此宝贵。原因在于,下一个达到重要里程碑阶段的公司将宣布一项突破性的人工智能。而之后的第二家公司则会宣布一些仅仅比它提升了 0.3% 的东西。所以你要问自己的问题是,你是想成为一再交付突破性 AI 的公司,还是成为一个只提升了 0.3% 性能的公司?……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像疯了一样建立 Hopper 超级芯片系统,因为下一个重要里程碑阶段就在眼前。」

AI是目之所及的时代性技术,谁夺得先机就意味着谁将掌握下一场游戏的规则。对于七巨头来说,无论是否处在泡沫中,作出的决定都是一样的。因为这并不取决于你是否愿意辨别眼前是泡沫还是机遇,而取决于你能否在这场竞赛中生存下来。

而巨头的投入,与他们所创造的现金流相比,并没有十分激进。

从财报来看,这几家公司在上个季度基本都实现了超过了100亿美元的收入。

微软在2024财年Q2实现了220.4亿美元的利润,在如此大力投资AI投资的情况下,其净利润率仅从2023财年Q3的39.44%降至2024财年Q2的34.04%。AlphabetQ2的利润则达到了236亿美元,亚马逊134亿美元。

七巨头的整体利润都非常健康。而且他们口袋里也有大把花不出去的现金。

苹果的自由现金流现在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微软、Alphabet和亚马逊根据其收入增长速度是都有望在近几年加入“自由现金流1000亿美元俱乐部”。Meta今年自由现金流可能超过300亿美元。

英伟达和特斯拉的自由现金流稍微少一些,但在AI爆发前,英伟达每年已经能创造几十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这两年赚的盆满钵满之后应该可以达到百亿的水平了。

七巨头们现在加起来预计2024年全年在AI方面的投入不过500亿美元,从利润到现金都完全在承受范围之内。

如果这是下个时代的生死之战,他们留着这些利润和现金是准备养老吗?

正因为巨头们赌得起,所以谈不上不理性。

5.巨头们被高估了吗?

具有充裕现金流的巨头们在下场投资AI的同时,自己也是被投资者。

他们身负投资和自研的双重重任。这个时候,巨头自身的估值稳定性,也就成为了判断AI泡沫的重要指标。毕竟只有稳住自身,才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支撑良性循环。

这是一张利用”Rule of X”来评估七巨头的市值相对于它们的收入增长和利润率的图表。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简单来说,图中的斜线表示理论上的公平价值。如果一家公司的点位于斜线之上,意味着它的市值相对于收入被高估了,如果位于这条线之下,则被低估了。

我们可以看见,处于斜线之下的Amazon(亚马逊)、Tesla(特斯拉)、Alphabet(谷歌母公司)、Meta(前Facebook),市值相对于预期收入是被低估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些公司股价存在泡沫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它们的市值没有显示出过度膨胀的迹象。

挂在斜线上的微软和苹果稍有溢价,但是他们分列市值第一和第二,一个作为OpenAI背后最大的投资方,一个毫不费力就能和OpenAI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的公司,实力自然不用多说。

哪怕是被认为最有泡沫嫌疑的英伟达,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过去6个季度股价上涨744%,利润也上涨了330%,可以说是最有基本面支持的泡沫。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对冲基金COATUE还做过一个测算。若以互联网泡沫时期增长最为明显的思科为例,其五年平均市盈率为37倍,但泡沫时期高达132倍。

同样的计算方式对应到英伟达,其在过去五年平均市盈率为40倍,而今天到了68倍,远未达到思科泡沫时期的水准。作为新兴霸主,即使在半导体行业内,英伟达的市盈率也不过是中等偏上水平。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图源COATUE,此版本结合最新数据重绘)

“最近七家大公司市值在一天内蒸发了1万亿美元,这个规模虽然巨大,但相较于20年前同等市值的波动,其影响要小得多。

20年前,互联网泡沫期间,市值的下跌分布在众多小公司之间,每家公司从100美元跌到2美元,这种跌幅对市场的冲击非常大。

而现在,市值的调整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公司上。因此,即使这些公司市值大幅波动,对整体资本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AI市场的回调不会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那样引发资本市场的巨大震荡。”

巨头之所以是巨头,就是因为体量足够大,底盘也足够稳。哪怕成为泡沫,也是最有基本面的泡沫。

6.投给AI的钱多久能赚回来?

另外一个理性的前提是,投资需要有对应的回报。

巨头们心甘情愿地参与军备竞赛,当钱不是问题,需要进一步回应的就是对投资回报率的质疑。这也是高盛发布的报告和红杉资本的6000亿问题所质疑的核心。

AI目前的阶段更像是基建。而基建的回报周期和短期投资不太一样,基本以五年起计。就连数据中心的回报周期一般都在4.5年左右。

”AI的商业化普及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时间。回顾互联网的发展,最初的商业模式如广告和搜索引擎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培育。因此,我们需要对AI的商业化保持耐心和空间。”

既然这是个长回报周期的投入,那投给AI的钱什么时候可以赚回来呢?

Couteue帮我们算了一笔账。AI在基础设施建设期,也就是到2030年,预计会花费1.2万亿美元,这大概是2500万单位的GPU外加相关支出。这看起来很庞大,但其实仅占全球IT支出的18%。

按照25%的ROI,即预期收益6000亿美元,加上1.2万亿,到2030年AI的投入必须转化出1.8万亿美元的收入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成,一种是降本。只要AI能降低全球技术人员总薪资的5%或所有工人工资的3%,就可以达到1.8万亿的收益。另一个是增收。如果AI能带来全球2%的GPD增长,提升所有上市公司3%的收入,那AI公司只要从中赚取一半的收益,也能到1.8万亿。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那么问题来了,AI能带来降本增效的结果吗?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Daron Acemoglu在高盛报告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短时间内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即便他并不否认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却依然断言10年内人工智能只能影响所有工作任务的4.6%,带来的GDP增长甚微,只能到0.9%。

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回看技术史我们会发现,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进入市场、渗透寻常人的生活,的确需要很长时间。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的行李箱,其实早在1887年就初具雏形,但是直到1972年才出现把轮子装在行李箱上的专利设计,1991年才有了现在当下最常见的滚轮拉杆行李箱。

连行李箱这样简单的发明,从设计出现到普惠使用都经过了100年才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更别提原理复杂、尚处黑箱的人工智能技术了。

但AI真如Acemoglu所说那样收效甚微吗?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专门去翻了Acemoglu自己发表的论文以及他引述的两项研究。

结果发现,Acemoglu的论证很难立住脚。

他的论证引用了两项研究的数据,用未来可能被AI影响的任务比例(20%)× 实际会采用AI的任务比例(23%) =未来AI影响的工作任务比例(4.6%),得出AI效益甚微的结论。并依此去计算AI对GDP的最终影响。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但Acemoglu在论文中所采用的都是他引用研究中对AI发展最悲观的预测。他一来认为未来十年市场都不会出现有效整合大语言模型的软件。二来,认为AI的使用成本短时间内不会下降。

对于第一点,在Acemoglu引用的论文中,作者明确指出如果能够利用 GPTs,美国所有工人任务中约15%可以在保持同等质量的情况下显著加快完成速度。但在整合基于LLMs构建的软件和工具时,这一占比提升至所有任务的47%至56%。

Acemoglu却只用15%这个值去计算。然而,目前几乎所有科技巨头都在试图将AI融合到自家软件之中,像微软的Copilit,Adobe的Firefly都在持续更新,整合LLMs的软件并不稀奇。

早在GPT-4o的发布会上,OpenAI就透露出开发一个由大语言模型主导的系统级应用的想法。这在OpenAI今年的两次收购行为中再次得到印证,结合目前Agent的发展情况,我们有理由期待不久的将来看见LLMOS的亮相。

要真如Acemoglu所说,未来十年市场上都没有有效整合大语言模型的软件出现并大规模应用,那说AI是泡沫着实不冤,但目前来看显然不符合事实。

针对第二点,Acemoglu对于AI的使用成本和渗透率的判断也不够准确。他引用的论文称,美国企业会选择不自动化大多数可以AI化的任务,仅有23%用于视觉任务的工人工资具备自动化吸引力。但引用文章明确表明,如果成本迅速下降,或者通过规模大于单个企业的AI即服务(AI-as-a-service)平台进行部署,AI缓慢推广的现状就会加速。

更何况,AI成本下降已经是当下较为明显的趋势。

美国艾伦人工智能研究院创始CEO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表示,芯片时代的摩尔定律在 AI 时代仍然适用,AI 的训练和推理成本可能每18个月就下降一半。

以ChatGPT为例,奥特曼在年初接受专访时说到:

“GPT-3是我们推出时间最长、优化最久的模型,在它推出的三年多时间里,我们已经将其成本降低了40倍……至于GPT-3.5,相信我们已经将其成本降低了近10倍……在我所知道的所有技术中,我们的成本下降曲线是最陡峭的。”

从实际市场价格看,两年前,GPT 3.5 每千个 Token 就要 0.06 美金。现在, Gemini Flash每百万 Token 只要 0.05 美金 。仅仅两年时间,AI的成本降低100x,能力提升10x。”

大模型会是一场泡沫吗?

另外,麦肯锡5月发布的研报表明,2024年全球的AI采用率显著提升,其中生成式AI的使用率更是比去年提高了整整一倍,这说明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开始使用AI。

摩根大通的调研也指出,预期在2025年前接入AI进行生产的企业占比也超过55%。AI渗入企业中的比例远比23%高。

所以,Acemoglu的判断只能说是不合实际的悲观论断。AI所能带来的效能提升和成本下降,都是可以预见的改变。

7.我们还在1995年

当然,除了反驳Acemoglu的观点,我们还有更多证据去证明AI的价值。

高盛经济学家 Joseph Briggs 认为:“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它生成与人类创造的输出无法区分的内容以及打破人与机器之间沟通障碍的能力反映了一项重大进步,具有潜在的巨大宏观经济影响。”

这种影响首先来自于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据麦肯锡估算,GenAI可以将 70% 的重复性工作自动化,每年可以带来2.6 万亿至 4.4 万亿美元收益,同时将所有人工智能的影响力提高 15% 至 40%。

这样看来,相比每年能为经济贡献2.6万亿至4.4万亿美元增长的乐观估算,红杉提出的每年6000亿美元的AI基建成本,还算泡沫吗?

其次,技术所引发的规模效应可能是超越生产力的颠覆性影响。

毫无疑问,互联网是过去20年最能创造财富的行业。上一波互联网技术浪潮带来了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移动社交……是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座驾。可它被发明的初衷是用于国防通信,那时鲜有人会想到,互联网能如此深刻地塑造我们当下的经济行为与生活方式。

尽管目前AI会带来何种深远影响还难以界定,但是人类总是习惯于高估自身的判断,低估技术的影响力。

“互联网解决的是互联问题,将原本线下的数据搬到线上,实现了数字孪生。例如,十几年前在互联网上根本找不到的菜品,如京酱肉丝,现在每个物品都被赋予了一个“IP地址”,就像从IPv4到IPv6的转变。每个人、每个物品都有一个独特的标识。

AI解决的不是连接问题,而是重新组织生产资料和提升生产力。AI能够在数字孪生的世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替代人的处理能力。它不仅仅是通过连接,而是通过智能判断和自动化操作。例如,空调和电冰箱连接到互联网后,仍需要人为设定参数,但有了AI后,这些设备可以自主判断并执行操作,如在气温超过28度时自动开启空调。这就是AI在经济生态中发挥的作用,与互联网的作用不同。实际上,许多行业更需要AI,而不是互联网。”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AI有泡沫,但这种泡沫有限,且并不偏离其真正的价值。现有的泡沫言论都过分悲观。

“1995年,雅虎等第一波互联网应用刚刚开始出现,类似于我们现在看到的AI生成图像和视频技术。

当时,互联网内容的组织和搜索方式让人们大开眼界,充满好奇心。那时连一个调制解调器都是高科技产品,像思科的产品也只有大公司能享有。

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看,情况相似。那时,公司需要去电信营业厅办理电子邮件服务,费用高昂且需要共享使用。今天的AI技术同样也只有大公司能够负担。”

所以,我们还处在1995年,现在谈论泡沫会破也许还为时尚早。

8.结语

最后,我们还需要问的是,用当下的ROI去衡量一场基建性质的科技进步是否合理?或者说,泡沫破裂的后果一定是坏的吗?

目前的AI的确面临投入高、应用难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转向那些在历史上被称作泡沫的基建时期,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电信公司在华尔街筹集了1.6万亿美元,并发行了6000亿美元债券,建设的光纤电缆达到8020万英里,占到美国历史上基础数字布线总数的76%,为互联网的成熟奠定基础。

如果再往前看,19世纪40年代英国铁路泡沫以及由此建造的铁路,为英国的高度工业革命打下地基,在经济泡沫时期批准的铁路计划里程数更是占了英国铁路系统总里程的90%。

当我们谈论互联网泡沫时,并非指互联网技术是泡沫,而是特指一种主要形式为电子商务、被过度兴奋的投机性投资所吹捧的商业模式。同样,南海泡沫并非海运贸易泡沫的破裂,而只是一个特定的垄断。

而人工智能意味着更多,历史的车轮更不会因为泡沫破裂而停下。人工智能的支持者总是迅速指出,AI是新的互联网——一种根本性的新技术架构——如果这是真的,那它就不会化作泡沫。

参考资料来源(可上下滑动查看):

1.AI Bubble Is Bigger than the 1990s Tech Bubble – https://www.apolloacademy.com/ai-bubble-is-bigger-than-the-1990s-tech-bubble/

2. AI’s $600B Question – https://www.sequoiacap.com/article/ais-600b-question/

3. GEN AI: TOO MUCH SPEND, TOO LITTLE BENEFIT? – https://www.goldmansachs.com/intelligence/pages/gs-research/gen-ai-too-much-spend-too-little-benefit/report.pdf

4. 《金融不稳定假说》- 海曼·明斯基

5. 《货币政策与理性资产价格泡沫》- 霍尔迪·加利

6. The Impact of AI on Developer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GitHub Copilot – Sida Peng, Eirini Kalliamvakou, Peter Cihon, Mert Demirer

7. GPTs are GPTs: An Early Look at the Labor Market Impact Potential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 Tyna Eloundou, Sam Manning, Pamela Mishkin, Daniel Rock

8. Apollo’s Chief Economist Sounds Alarm On AI Bubble, Warning It’s ‘Bigger Than The 1990s Tech Bubble’ –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apollos-chief-economist-sounds-alarm-170755863.html

9. M7 Magnificent Seven – dealroom.co, Flow Partners

10. Coatue EMW 2024 –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84tgms_70fL5P0b1l83qSXk8vpFr4kfl/view

11. 本轮美国股市“泡沫”风险研究 – 黄承煜

12. A new future of work: The race to deploy AI and raise skills in Europe and beyond –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13. You Know How The Al Bubble Ends – https://www.forbes.com/sites/jamesberman/2024/07/11/you-know-how-the-ai-bubble-ends/

14. Why Al stocks aren’ t in a bubble – https://www.goldmansachs.com/intelligence/pages/why-ai-stocks-arent-in-a-bubble.html

15. To the Al Bubble Skeptics – https://www.thedeload.com/p/to-the-ai-bubble-skeptics

16. crunchbase.com

Web3游戏投资回顾:昙花一现的过去,浴火重生的未来

原文作者:

原文编译:深潮 TechFlow

2020 年不仅对游戏行业是关键的一年,对加密货币市场也是如此。比特币的价格从年初的约 7200 美元飙升至年底的 29000 美元,激发了人们对区块链项目的广泛兴趣。随着游戏和加密行业的交汇,Web3 游戏市场应运而生,许多项目在“边玩边赚”的模式下蓬勃发展。

尽管我们自那时起一直关注 Web3 游戏的游戏部分,但尚未深入探讨加密货币动态与该领域投资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探讨了几个关键问题:

  • 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如何影响加密游戏领域的投资活动?

  • 投资者在内容导向和平台导向的加密游戏初创公司中表现出的兴趣有何不同?

  • 哪些初创公司获得了最显著的投资,其退出潜力如何?

比特币价格对加密游戏投资的影响

我们的数据追溯至 2020 年。年初,加密游戏领域的投资活动相对低迷,主要由于市场对加密货币的兴趣普遍不足,加上 COVID-19 大流行引发的市场波动,以及缺乏有效结合游戏与加密的项目。然而,随着 2020 年底牛市周期的启动并在 2021 年初达到高峰,局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比特币价格的飙升不仅重新激发了对加密市场的广泛兴趣,也吸引了新的创作者和投资者,推动了加密游戏领域的新趋势。在 2022 年第一季度,共有 85 笔交易筹集了高达 16 亿美元。我们的分析仅涵盖私人投资,不包括加密公开上市和代币销售。

Web3游戏投资回顾:昙花一现的过去,浴火重生的未来

2022 年是加密市场进入寒冬的开端。3 月,Axie Infinity 所属的区块链服务 Ronin ,约 6.25 亿美元的资产被盗。5 月,LUNA 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困境。年底,又传出一则震惊业界的消息——大型加密货币交易所 FTX 倒闭。尽管这些事件接踵而至,投资活动的减少并未立刻显现,下降趋势在几个季度后才逐渐明显,这与交易公告的时间滞后和市场反应的延迟有关。

到 2023 年,交易活动依然疲软,并在第三季度跌至最低点,这与比特币初现复苏迹象的时间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活动的增长与比特币价格的波动并不完全同步。尽管新一轮牛市已经开始,比特币在 2024 年上半年超越了此前的高点,但加密游戏领域的投资活动尚未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这部分原因在于许多项目关闭,以及 Web3 游戏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在探索其客户群体和业务模式。

加密游戏领域的投资活动

在深入分析交易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背景。加密游戏初创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别:

— 内容:包括开发利用区块链技术的游戏和互动体验的公司。

— 平台和技术:包括提供加密游戏所需的基础设施、工具和技术的公司,如游戏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开发工具和社区平台。

2020 年,NFT 概念——大多数 Web3 游戏的核心——仍然相对小众。当年共有 9 笔交易宣布,筹集了 4600 万美元(其中 4 笔在内容领域, 5 笔在平台和技术领域)。如此低的活动水平反映了该行业处于早期阶段,且当时主流认知有限。然而,这种情况在 2021 年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 NFT 和元宇宙概念逐渐进入主流,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投资活动显著增加。2021 年,我们看到内容领域有 79 笔交易,平台和技术领域有 46 笔交易,总交易金额达到 29 亿美元,与前一年相比大幅增长。这种增长部分归因于“边玩边赚”游戏的普及,以及像 Axie Infinity 这样的早期先锋的,这些项目迅速成为加密爱好者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Web3游戏投资回顾:昙花一现的过去,浴火重生的未来

注意: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内容与平台混合的项目已被排除。

对内容创作者的投资最初在 2020 年占总融资轮次的 40% ,近年来明显超过了平台和科技初创公司,无论是在融资数量还是总资本投入上,都占据了 Web3 领域总筹资金额和交易数量的 60% 以上。这可能是因为游戏开发工作室相比于游戏生态系统的其他参与者,具有更大的规模潜力和/或更快的回报速度。在 2022 年上半年,投资热潮达到顶峰,内容初创公司完成了 96 轮融资,而平台和科技公司则完成了 62 轮。

在此期间,一些最受关注的风投主导的投资包括 Forte、Sorare、Yugalabs 和 Mysten Labs。这四家初创公司共吸引了近 24 亿美元,占 2020 至 2024 年迄今为止加密游戏总投资额的近 30% 。

在最活跃的投资者中,香港的 (ASX: AB 1)尤为突出,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交易。Animoca Brands 参与了 109 轮融资,总金额达 23 亿美元,已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另一位重要投资者是 (a16z),这家常见于我们的基金,通过 28 笔交易投资了 27 亿美元。 和  同时涉足 Web3 和游戏领域,而 、 和  则主要关注加密领域。如今,市场不再仅由加密公司主导;主流风投公司也愈发热衷于发掘和投资新兴技术,寻求超额回报。

Web3游戏投资回顾:昙花一现的过去,浴火重生的未来

Web3 游戏初创公司的退出

然而,并购市场的情况有所不同。这个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许多初创公司尚未发展到成为收购目标的程度。P2E 和元宇宙趋势虽然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但这些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实施并不理想。

尽管市场上有一些收购者,但此类交易仍相对少见。例如, 以 1.15 亿美元收购  是该领域最大的一笔。同时,Animoca Brands 至少参与了六笔并购交易,但大多数交易的财务细节并未披露。

Web3游戏投资回顾:昙花一现的过去,浴火重生的未来

相比传统游戏行业更为普遍的并购活动,加密游戏市场的退出案例较少。比如, 以 600 万美元   或  以 400 万美元 Bark Ventures,这些都是该领域常见的小规模并购。我们记录了从 2020 年到 2024 年至今的 33 笔并购交易,总披露金额为 1.46 亿美元。

高额投资与有限退出之间的鲜明对比突显了加密游戏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虽然预计并购活动可能会增加,但该行业首先需要展示其成熟度。

关键要点

  • 比特币相关投资激增: 2021 和 2022 年的比特币牛市显著推动了投资活动。然而,目前的牛市未能像以往一样激发投资者的兴趣和信心。

  • 加密市场寒冬效应:尽管比特币价格下跌并未直接影响投资活动,但一系列负面新闻加剧了这一趋势,削弱了加密爱好者和投资者的信任。

  • 内容为主的投资优势:内容创作者持续吸引比平台和科技公司更多的资金,并且在 Web3 领域中实现了最大的退出。

  • 高投资与有限并购的反差:尽管投资额很高,但并购活动仍然较少,这表明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随着加密游戏市场的成熟,我们预计并购活动的频率和规模将增加,逐步接近传统游戏行业。

没有一种通用的成功之路。投资者和开发者都认识到,随着新兴技术融入日常生活,新机会正在不断涌现。然而,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商业策略来创造独特的游戏体验,现在的做法大多是投资者的猜测。各大工作室正在尝试不同的商业模式:有些专注于“玩赚”机制,而另一些则主要依靠一次性 NFT 转售或 Token 上市来获取收入。

2024 年上半年,Web3 游戏相关的融资活动开始逐步回暖。这一趋势会持续下去,还是会成为过去?我们是否会看到顶级游戏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增强玩家的积极参与?这些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它们将影响市场的未来走向以及比特币的价格。

Odaily编辑部投资操作全记录(9月4日)

本新栏目为 Odaily 编辑部成员真实投资经历分享,不接受任何商务广告,不构成投资建议(因为本司同事都很擅长亏钱),旨在为读者扩充视角、丰富信源,欢迎加入 Odaily 社群(微信@Odaily 2018 ,,)交流吐槽。

Odaily编辑部投资操作全记录(9月4日)

推荐人:秦晓峰(X:)

简介:期权疯狗,Meme 接盘侠

分享:“九四魔咒”再次应验,今天比特币短时再次下跌 4% 。实际上,从上周开始,比特币低点不断下移,持续测试 58000、 57000 关口,但数次均未跌破,每次急跌后迅速收回, 58000 美元线重新积累了多头头寸,今天上午成功清算了一部分。目前短期仍然看跌,比特币可能继续测 55000 美元以及 5 万美元大关。如果未来两天能够震荡盘整,并且周五晚上美国劳工部公布的非农数据趋于利好,行情有望再次反弹。

操作方面,市场宽幅震荡加剧,波动率增加,多空双开更加划算,推荐 ETH——数次想要雄起都被再次打回原型,涨跌幅数次都强于比特币,振幅更大。

Odaily编辑部投资操作全记录(9月4日)

推荐人:南枳(X:)

简介:链上玩家,数据分析师,除了 NFT 什么都玩

分享

  1. 已在周一分享的 55800 抄底,当前 90% 购入为现货,认为九月会是右侧更低的 V 字走势,个人选择猜底。

  2. 在昨日的文章里选定了长期做空标的,包括某些还没跌的 Restaking 和 AI。详见《》。

推荐人:Wenser(X:)

简介:交易所心碎玩家、群里只有我没出货

分享

  1. BTC NFT 开始回暖,目前观察中,前两天的 Aneemoos 的画风,以及 CryptoKitties 团队的 Egg 系列以太坊 NFT 地板价表现都不错,特点就是总量少、画风好或者有背景,纯文化消费或者搏高点回报;

  2. CryptoKitties 也把手伸向了 Telegram,出了一个小游戏 All The Zen,可以先进官方频道等后续体验资格开放;

  3. 苹果发布会 10 号开始,iPhone 16 要搭配 apple intelligence,虽然市场整体看跌,但是 AI 板块还是有一定的反弹预期,我个人会比较关注 RENDER、ARKM、WLD,之前也有巨鲸抄底 PEPE、FLOKI、WLD,权当下跌时的一点调剂;

  4. 九月魔咒目前来看无解,结合世界局势来看,动荡还是主基调,可能等 10 月下旬甚至 11 月美国大选结束后会稳定一点。

往期记录

推荐阅读

2024 年 Web3 融资情况解析:公售项目占比超八成散户抱团取暖

作者:Jasper De Maere,Outlier Ventures 编译:J1N,Techub News

自 2024 年 3 月以来, 加密货币市场出现大幅度回调, 多数 Altcoin (除了比特币、以太坊等以外的代币),特别是一些相对来说算是主流的 Altcoin 其价格较高点下跌超过 50%, 但这对刚上市的代币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通过研究 2000 多个代币发行案例, 我们发现处于早期并且融资规模在百万美元的项目,其原生代币价格能保持稳定,走出独立于大盘的走势。

总结要点

  • 在 Web3 的私募市场中, Pre-Seed 轮和种子轮投资规模在百万美元左右,同时融资过程耗时较长的项目,其获得下一轮融资的时间间隔会更长,获得融资金额更少。

  • 根据对 1 月至 4 月的市场的观察,我们发现投融资市场对大盘涨跌的反应有滞后性,也就是说在大盘大涨之后的一个月,才会涌现大量投融资。

  • 今年以公售的方式进行代币发行占据主导地位, 占年初至今所有代币发行的 81%。甚至没有一个赛道私募的项目能比公售的项目多, 这表明公售受到市场强烈青睐。

  • 由于项目在完成不同阶段的融资后,每个阶段的估值数据差异太大, 又因为这些项目在披露信息时往往带有主观偏见,所以无法从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融资规模与赛道成熟度

Web3 本身并不是一个行业, 而是一种正在改变全行业的技术堆栈。同时 Web3 中没有任何两个赛道是相同的。创始人的背景不同以及项目所提供的区块链解决方案不同。因此,Web3 的各个赛道都对资本有不同的要求。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各个赛道对资本的需求,我们将融资规模与各赛道融资阶段相结合,时间区间为 2024 年初至 8 月 11 日,然后得到一个图表:

X 轴:项目进行融资的阶段。

Y 轴:项目的平均融资额。

气泡:气泡大小代表项目的融资笔数。

左下至右上对角线划分黄色和蓝色区域,蓝色代表融资相对较少的赛道, 黄色代表资本密集型赛道。

2024 年 Web3 融资情况解析:公售项目占比超八成散户抱团取暖

2024 年各赛道融资阶段和规模图

代币融资

我们根据年初至 8 月 11 日的数据,一共研究了 375 个项目, 这些项目要么进行了公私混合的代币发行模式, 要么使用非稳定币进行融资。

纵观过去一年,加密货币市场共上市了 375 个代币,其中通过私募的有 70 个,通过公售的有 305 个。我们通过将代币上市的数量和 Altcoin 市值的涨跌幅做成一张图表,可以看到, 代币上市的数量和 Altcoin 市值的涨幅是呈现正相关的,当 Altcoin 的市值处于上涨趋势时, 代币上市的数量会在次月急剧上升。过去几个月, 由于假期休息日多以及市场表现不佳, 导致活动减少。

2024 年 Web3 融资情况解析:公售项目占比超八成散户抱团取暖

代币上市数量与 Altcoin 市值涨跌幅对比图

更进一步观察,我们不仅发现代币上市的数量与 Altcoin 市值的涨跌有关,另外发现通过私募形式完成上市的代币数量与市场的涨跌成正相关。我们认为这是预料之中的,因为公开发行通常要求项目方作更多的准备,过长的准备时间可能会导致错过行情。

2024 年 Web3 融资情况解析:公售项目占比超八成散户抱团取暖

代币发行活动的数量与月度 Altcoin 市值的涨幅对比图

我们还分析了项目融资的方式。新上市代币中, 约 81% 为公售, 到目前为止, 今年还没有哪个赛道的私募多于公售。

在 X 轴上, 以正中间为分割线,您看到左边是私募,右边是公售,Y 轴显示的是通过融资额的中位数, 气泡的大小表示代币上市的数量。

游戏项目有 82 个、交易所项目有 44 个、DeFi 收益协议有 19 个、元宇宙项目有 19 个,这 4 条赛道占了今年代币发行项目的大头。

2024 年 Web3 融资情况解析:公售项目占比超八成散户抱团取暖

公售与私募代币发行的相对份额和融资额的中位数

传统风险投资

我们研究了 1919 笔融资,分析其中各个融资阶段的数据,最终得出的结论包括:

  • 种子轮是最活跃的融资阶段, 其次是加速器和 Pre-Seed 轮。随着代币上市,Pre-Seed 轮和种子轮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 随着周期升温, 越来越多的生态系统涌现, 加速器孵化的项目数量增加。

  • 2024 年至今, 我们统计了各个阶段的平均融资规模:Pre-Seed 轮 220 万美元、种子轮 490 万美元、A 轮 1980 万美元、B 轮 5100 万美元。

下面我们将仔细研究这些数字。我们发现, 种子轮是融资最活跃的阶段, 其次是 Pre-Seed 轮。有趣的是, 我们发现将融资阶段区分为这两轮的公司越来越少, 因为有时种子轮会被私募轮取代。

接下来, 我们注意到许多加速器孵化计划, 根据我们的观察, 这些孵化计划比去年有所增长, 今年我们看到 Web3 里诞生出很多新兴的加速器。 但有一个数据有问题,就是补助金的数目。 我认为孵化项目获得的实际数字比统计的数字大一个量级。 因此补助金不被视为融资。

2024 年 Web3 融资情况解析:公售项目占比超八成散户抱团取暖

年初至今不同融资阶段及数量

将融资额数据标记出来, 我们得到下图。项目方选择不披露融资金额的情况其实相对普遍,但如果数据样本足够大, 则可以推断出缺失的数据。

如下所示, 灰色区域是推断数据。为了消除异常值带来的巨大影响, 我们采用了一种保守的方法, 通过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混合来计算总数。

2024 年 Web3 融资情况解析:公售项目占比超八成散户抱团取暖

不同阶段筹集的资金总额

利用以上两个图表, 我们进一步计算了年初至今各阶段平均融资额的近似值, 即用简单的融资总额除去融资笔数。虽然得到的结果不够精准, 但也与我们为同行提供的建议分析相一致。

2024 年 Web3 融资情况解析:公售项目占比超八成散户抱团取暖

各交易阶段的平均融资额

最后, 我们研究了 Pre-Seed 轮、种子轮和 A 轮的融资规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数据上看尽管市场动荡,但 Pre-Seed 轮融资和种子轮融资的规模受市场的影响较小,因为这些早期项目专注于创新领域。

相比之下,A 轮更接近或处于 TGE 阶段, 需要项目方证明其产品的吸引力。市场回调通常对后期投资的影响更大, 会导致融资活动和规模双双下降,2022 年就是如此。

今年早期融资规模(自 2024 年 1 月起) 的增加可能是由于投资者认为市场从动荡期的后期开启新的循环转向复苏的早期阶段, 因此年初的时候投融资市场红红火火。

2024 年 Web3 融资情况解析:公售项目占比超八成散户抱团取暖

与 1 月份对比,各阶段融资规模变化图

数据调整

关键信息:

  • 代币的上市通常与种子轮、A 轮和战略轮融资同步进行。

  • 在短时间内最常见的融资组合是加速器 + 种子轮。许多人在加入新项目计划时或加入不久后所在项目就完成新的融资。

我们报告了 2024 年初至今的加密货币行业的所有融资数据。不过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进行说明。

在我们的数据中, 有 1392 家公司会同时在多个渠道登记其融资信息, 其中有两种情况:

  1. 公司一年内进行了多轮融资。

  2. 公司同时进行了传统风险投资和链上代币融资。

以下是一些最常见的融资组合。最常见的是加速器和种子轮, 这是有道理的, 因为加速器的孵化计划有助于降低项目方商业模式的风险, 而项目方通常会选择在筹备 Pre-Seed 轮或种子轮融资的时候加入加速器。我们还看到公售代币轮融资与战略或种子轮融资同时进行, 通常在发布前或发布时与 TGE 同时进行。此外, 今年只有四家公司同时完成种子轮和 A 轮融资。

2024 年 Web3 融资情况解析:公售项目占比超八成散户抱团取暖

各种融资方案及采用的数量

我们强调这些趋势是为了告诉项目创始人, 非传统的融资结构并非罕见,我们非常建议创始人结合传统股权和代币进行融资。

美联储降息板上钉钉,或引燃加密新一轮市场激情,下半年将现建仓良机

美联储降息板上钉钉,或引燃加密新一轮市场激情,下半年将现建仓良机

鲍威尔最新演讲明示降息周期即将到来,但市场也在担忧美国宏观经济出现问题,交易降息和交易衰退两种逻辑相互交织,增加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英伟达公布最新财报,超预期但难挡市场失望和犹豫之情;加密市场强绑定宏观走势,建议静静等待,减少操作,同时关注下半年以太坊建仓良机。

美联储降息板上钉钉,或引燃加密新一轮市场激情,下半年将现建仓良机

8 月初,美国率先公布了最新的 7 月非农数据:非农就业人口仅增长 11.4 万人,大幅低于预期的 17.5 万人,且较前值 20.6 万人大幅下滑。数据一出,立刻引发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并直接影响到随后两天的全球资产大暴跌。不过,恐慌之余更多的是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充足的降息预期,期待全球流动性会进入新的扩张周期。

随着就业市场的降温,CPI 数据如同“打配合战”一样超预期回落:美国 7 月最新 CPI 增长 2.9% (预期 3.0% ),市场立刻押注 9 月降息概率。在随后的 FOMC 会议,鲍威尔终于明示降息周期即将开启:“我对通胀回到 2% 越来越有信心,现在是时候调整政策了”。这无疑已经向市场表明 9 月降息即将开始。

距离美联储上次降息已经有四年之久(2020 年 3 月)。不过,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降息属于预防式降息,而上次是因为疫情美联储紧急开启纾困式降息。

美联储降息板上钉钉,或引燃加密新一轮市场激情,下半年将现建仓良机美联储降息板上钉钉,或引燃加密新一轮市场激情,下半年将现建仓良机

所谓预防式降息,是指经济尚未出现明显危机之前进行降息,以防止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从数据回测看,历次降息也未必会带来市场的回调,且一般纾困式降息会带来经济衰退和熊市,而预防式降息会带来牛市。可以说,并不是降息带来熊市,而是经济已经发生问题带来了熊市,与降息无关。

从萨姆指标上看,美国确实可能处于衰退边缘。萨姆指标指的是,一旦失业率当前的三个月移动平均值超过过去 12 个月中最低的三个月移动平均值 0.5% 或更多,就预示着衰退可能开始。根据美联储的数据,目前的读数为 0.43% 。然而,真实的经济世界错综复杂,单一的经济指标不可能反映经济的真实情况。

因此,对于美国经济是否真的会进入衰退,并无需急于给出定论,我们且看美联储后续操作,如果 9 月降息幅度超预期,那么可能美国经济确实出现一些问题了。从 FedWatch Tool 上看,目前市场更偏向于降息 25 个基点而不是 50 个基点。降息幅度和经济衰退本身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衰退利空资产价格,但会导致更大幅度的降息,而这利好资产价格,反之同理。我们无需过于担心,静候市场的变化。

美联储降息板上钉钉,或引燃加密新一轮市场激情,下半年将现建仓良机

(来源:FedWatch Tool)

美联储降息板上钉钉,或引燃加密新一轮市场激情,下半年将现建仓良机

8 月全球股市经历了巨大的波动,全球股民可谓是经历了难忘的一个月。8 月 5 日,日经 225 大跌 12.4% ,带崩全球市场。纳斯达克指数当天低开 6.36% ,但随后被拉起。不过,在经历恐慌抛盘之后,全球市场进入稳步回升状态,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甚至又继续创下历史新高。

美联储政策转向之际,叠加美国经济衰退担忧,这正是全球投资者心理最脆弱的时候,任何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引发恐慌式抛盘。日本股市下跌的原因还有日本央行加息和日元持续升值的影响。

最万众瞩目的,还属英伟达在美国时间 8 月 28 日盘后公布的第二财季财报。英伟达第二财季营收 3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2% ,分析师预期 288.6 亿美元;第二财季数据中心营收为 26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4% ,分析师预期 250.8 亿美元;预计第三财季营收 325 亿美元,上下浮动 2% ,分析师预期 319 亿美元;第二财季游戏营收 2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 ,分析师预期 27.9 亿美元;第二财季调整后毛利润率 75.7% ,上年同期 71.2% ,分析师预期 75.5% ;第二财季调整后每股收益为 0.68 美元,上年同期 0.27 美元,分析师预期 0.64 美元;第二财季净利润 165.9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8% ,分析师预期 146.4 亿美元;维持每股季度派息 1 美分不变;批准额外 500 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

然而,如此超预期的财报并没有给市场带来良好的反馈,英伟达盘后下跌 6.89% 。目前来看,市场主要担忧英伟达未来增长乏力,从而导致市场抛售。英伟达业绩持续超预期,这对于投资者心理刺激的边际效果越来越小,最终迫使投资人淡化 AI 逻辑,宏观考虑开始占领交易逻辑。目前处于宏观流动性变革的前夕,美日央行政策相悖给投资环境蒙上了厚厚的阴影,现在或难以看清后续的走势。

不过,WealthBee 认为,AI 依旧是当下的主流叙事,英伟达或许并不会延续此前疯牛的走势,而是会在不确定中震荡,逐渐出清此前的获利筹码。正如前文提到的,预防式降息往往不会带来熊市,我们或许还可以抱有牛市继续的期待。

美联储降息板上钉钉,或引燃加密新一轮市场激情,下半年将现建仓良机

8 月加密市场走势并不友好, 8 月 5 日的全球资产暴跌也影响到了比特币,比特币价格最低跌破了 5 万美元,随后便开始震荡回升,在美联储降息信号释放之后回升至最高 6 万 5 千美元,但目前仍旧在 6 万美元附近徘徊。

加密市场同股市一样,投资人也在宏观环境不确定中犹豫。但价格并不能反映市场真实的环境。根据 ChainCatcher 消息,持有至少 10 枚 BTC 的比特币地址数量在 2024 年有所下降。今年年初,此类地址的数量约为 155, 500 个,第一季度有所下降, 3 月下旬达到约 152, 600 个的低点。这一下降与同期比特币的价格走势背道而驰,反映了聪明资金的获利回吐。然而,随着比特币价格稳定在 6 万美元附近,持有超过 10 枚 BTC 的地址数量在 8 月份出现逆转,回升至 153500 个,这表明在震荡中已经有地址开始进行抄底和建仓。美国比特币现货 ETF 也在持续净流入。

美联储降息板上钉钉,或引燃加密新一轮市场激情,下半年将现建仓良机

加密市场本身目前并没有出现新的叙事,因而比特币价格走势向宏观环境靠拢,美国经济状况决定了比特币中短期的走势。美国经济状况并不容易预测,但美国此次预防式降息所释放的天量货币大概率会让比特币这种固定数量的资产价格走高,毕竟无法用数量稀释通胀,那就只能走出比通胀更高的涨幅。

然而以太坊的表现却不如比特币,截至 29 号,美国以太坊现货 ETF 已经出现了连续 9 天的净流出:

美联储降息板上钉钉,或引燃加密新一轮市场激情,下半年将现建仓良机

目前 ETH/BTC 汇率已经来到了 0.4 的关口,创下了 2021 年以来的新低。导致以太坊持续疲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灰度的持续抛售是核心原因之一。行业 KOL、 10 k ventures 的创始人 Zixi.eth 在其分析文章中表示,ETH 今年下半年非常适合建仓,ETH 于今年 7 月 23 日开始在纳斯达克交易后,会重复今年年初灰度抛售 BTC 的过程,抛售过程可能会持续半个月到 1 个月,直到市场能够接住灰度的抛售,一旦达到这个临界点,就是非常好的建仓时机。WealthBee 建议,今年下半年关注 BTC/ETH 汇率,一旦到了灰度净流出结束,就是建仓的时机。

因此,既然加密目前已绑定宏观,我们只需坐稳扶好,减少操作。同时注意以 ETH 为代表的超跌资产的走势,超跌资产往往会具有更强的反弹动能。

美联储降息板上钉钉,或引燃加密新一轮市场激情,下半年将现建仓良机

美联储的降息决策点燃了市场激情,为加密货币领域带来积极转变。随着通胀放缓和就业市场稳定,投资者情绪由悲观转向乐观,预期资产价格经历短暂调整后将强劲反弹。比特币展现了其作为避险资产的吸引力,即便在波动中也获得机构增持,预示着其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确认和提升。特别是随着灰度对 ETH 的抛售结束,ETH/BTC 汇率的变动将成为投资者不容错过的建仓信号。在这一货币宽松的大潮中,加密货币市场,特别是比特币和以太坊,将迎来新的增长周期,为投资者提供宝贵的入场时机。

为什么说消费级加密是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

原文作者: Luca Netz

原文编译:深潮 TechFlow

为什么说消费级加密是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

在本文中,我想探讨我对消费级加密的理解,为什么我们尚未实现其广泛采用,以及为什么我认为消费级加密是这个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

什么是消费级加密?

我将消费级加密定义为区块链驱动的应用程序在个人日常生活中被数十亿人使用。然而,这一定义较为宽泛,为了更具体,我认为消费级加密的采用将经历三个阶段。我根据消费习惯将每个阶段分类为:

  • 阶段 1 :可自由支配的消费

  • 阶段 2  :必要的消费

  • 阶段 3  :基本的消费

下图展示了每个阶段与用户增长的关系:

为什么说消费级加密是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

可自由支配消费 – 首批 5000 万用户

消费级加密革命的初始阶段将聚焦于可自由支配的消费——即围绕非必需或休闲消费构建的消费者导向型企业,换句话说,就是那些占据人们闲暇时间的应用程序。这类应用将率先取得突破,因为它们更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更易于向消费者推销,并且在区块链上构建可以解决 Web2 应用无法应对的问题。

专注于可自由支配消费的企业通常以“乐趣”为核心。然而,在消费者市场中,“乐趣”常常面临显著的进入障碍,例如支付处理问题、地域限制,以及阻碍互联网企业扩展和发展的规则。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当前一些面临挑战的消费者导向型 Web2 企业所遇到的问题:

  • 手续费:常规支付处理器的手续费过高,并对商家具有过多的控制力。通常情况下,商家需要支付 2.9% 到 10% 的交易手续费。风险越高(这在娱乐类应用中很常见),手续费就越高。

  • 地域限制:在本国开展业务相对简单,但要实现全球扩展则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在遵循不同地区的合规要求时。大多数应用程序无法在其当前所在的司法管辖区之外进行扩展。尽管“乐趣”是全球共通的,但遗憾的是,Web2 的基础设施却不是。

  • 退款风险:当前的 Web2 应用程序在消费规模上受到限制。处理器设置的限制使得企业无法充分挖掘其核心用户的潜力,因为这些限制阻止用户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消费。

  • 审查风险:企业可能面临来自服务提供商的审查,这会妨碍它们积极扩展业务或实现其最大潜力。

围绕可自由支配消费构建消费者应用程序是消费者加密生态系统中最容易抓住的机会,并且将成为率先实现大众普及的阶段,因为企业家们在区块链上开发有趣产品会更加轻松。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认为以下这些可自由支配消费领域的消费者类别最适合被颠覆:

  • 游戏

  • 社交(创作者平台)

  • 交易

  • 赌场

  • 投注

  • 数字收藏品

  • Token 化文化: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可交易、可交换并且永久的资产。

我认为这些类别有潜力推动消费者加密应用的普及,达到首批 5000 万活跃用户。为了支持这个观点,以下是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最重要的消费者加密应用程序。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属于旨在获取可自由支配消费市场份额的业务类型:

  • OpenSea – 数字收藏品

  • Topshot – 数字收藏品

  • Polymarket – 投注

  •  – 社交和 Token 化文化

  • Uniswap – 交易

  • Rollbit – 赌场

  • Pudgy Penguins – 数字收藏品

  • Friendtech – 社交

  • StepN – 社交

  • Axie – 游戏

必要消费 – 通往 2.5 亿用户的路径

一旦突破首批 5000 万用户,重点将转向获取必要消费的市场份额,将加密货币融入生活的更多方面,而不仅仅是用于休闲时间。这个阶段的应用程序包括以下几类:

  • DeFi

  • DePin

  • SaaS

  • 数字媒体

  • 数字商务

  • 支付

基本消费 – 链上世界

在突破必要消费的障碍后,我们将迎来基本消费的广泛普及。这意味着消费者应用将围绕基本需求构建,让用户能够在链上完成他们在链下可以做的所有事情。例子包括:

  • 在线银行

  • 信贷

  • Token 化(RWAs)

  • 保险

  • 数据

  • 物联网

  • 身份

  • 投票

既然成功的路径已经清晰,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实现大规模普及?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问题:为什么我们没有实现用户的突破性普及?

在过去的十年中,推动消费者普及的责任一直由那些筹集了数百亿美元的区块链项目承担。不幸的是,只有少数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成功。我认为原因在于他们构建的理念。许多区块链公司采用的是一种从零到一百的“通用”策略,雄心勃勃地想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经济的基础设施。下面是一个关于通用区块链如何进行增长和优先级的示意图。

通用区块链:

为什么说消费级加密是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

通用模型展示了一个经典的碎片化案例,不幸的是,大众市场的渗透和碎片化并不相辅相成。通用方法虽然雄心勃勃,但实现它所需的努力是巨大的。因此,那些缺乏必要人才或资源的团队在追求这种方法时,很可能会更早面临破产,最终浪费了本可以用于实现大规模普及的时间、精力和资源。

解决方案:聚焦重点是实现大规模普及的关键

我认为区块链就像城市,正如所有城市一样,它们的需求由所提供的吸引力和活动所驱动。因此,我相信,消费者普及的突破将来自于团队专注于在其“城市”内打造顶级吸引力。一旦你拥有一个能够吸引人们进入你生态系统的吸引力,就可以围绕它建设整个城市。

消费者特定区块链:

为什么说消费级加密是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

根据上述背景,我的评估是,我们尚未实现大规模普及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没有专注于正确的方法。通用区块链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区块链是不可互换的。构建“消费者链”不仅仅是一个吸引人的口号,而是一个根本的目标和理念,但这一点尚未被完全接受。意识到这一差距后,我们在区块链领域发现了一个独特的机会,这促使 Igloo 收购了 Frame 团队,以助力构建 Abstract。

我们团队致力于在链上创建一个顶级目的地,一个被设计为互联网最有趣的地方——我称之为“加密的数字游乐园”或“互联网的迪士尼乐园”。下面的图示突显了我们专注于提供卓越的 0-1 消费者体验的坚定决心,不受其他因素干扰。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引入涵盖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新产品,我们建立了忠实的用户群后,可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通用链。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策略,先实现具体的成功,然后再扩展,与通用链的碎片化方法相比更具优势。

Abstract 的成功之路:

为什么说消费级加密是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

消费者加密是加密货币的最后一块重要疆域

当今的加密货币市场与 2000 年代初的互联网热潮相似。在那个时代的第一个十年里,创新的基础设施公司纷纷涌现,但只有少数能够被广泛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那些实现了突破性普及的公司得以生存和繁荣。如今,加密货币正处于类似的关键时刻。在经历了 10 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后,行业需要迈向主流。

然而,围绕加密货币的舆论非常脆弱。目前,这个领域正面临被视为赌博和高风险金融行为避风港的危险。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遭受损失,加密货币被视为针对堕落赌徒的骗局的印象在公众意识中逐渐成形。尽管这对加密货币的资深用户来说可能是个笑话,但对普通大众而言却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担忧,而不幸的是,这正是当前关于加密货币的主流看法。我担心,如果我们不能在不久的将来以有意义的方式实现大规模普及,整个行业的潜力可能会受到限制。因此,我认为消费者加密是加密货币生命周期中最关键且最后的前沿。

社区问题

为了结束这篇文章,我向我的询问了他们是否对消费者加密有任何问题。以下是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以及我的回答。

问题 1 

Nejmo @ExpensiveJPEG:在加密消费者市场中,有哪些尚未开发的利基市场值得探索?

为什么说消费级加密是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

回答:可触性。

Tokenization 的一大突破在于能够将无形的事物变得有形。加密货币的一个巨大潜在创新可能在于通过 Tokenization 来影响并从文化中提取价值。让我来解释一下:自古以来,投资者总是将他们的投资比例与实际价值、市盈率或未来预测挂钩。直到加密货币出现,象征性的价值才成为一种新概念,但直到现在,我还没听过有人这样描述它。对我来说,一种新的资产类别已经被解锁,这标志着一个范式转变,其中文化中无形的部分现在可以变得有形。我认为,Tokenization 最大的机会在于将影响力进行 Tokenization,并最终使影响力变得可触。在过去,我们曾见过一些产品,如 bitclout、friendtech 等,试图破解这一难题。然而,我认为它们都没有真正成功。在我看来,若能将  与 Bitclout、Polymarket 和类似 Instagram 的产品结合起来,这可能会成为加密货币领域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

问题 2 :

Fifi @fifilechien:创造全新的产品真的比改良现有产品更有效率吗?

为什么说消费级加密是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

回答:暂时不要重新发明新的技术。

加密行业的开发者们常常过于努力地想要重新发明基础技术。如今,有一些突破性的消费者产品,如果能利用加密技术的基础设施和激励机制,其规模可以扩大十倍。与其试图创造一个全新的模式,不如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化。我认为,还有许多消费者加密应用尚未被开发,而它们的 Web2 版本正等待通过加密技术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

94已过7年 当初受影响的加密大佬们现在怎样?

一晃94也过去7年了

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要求禁止虚拟货币交易。

94已过7年 当初受影响的加密大佬们现在怎样?

与此同时,据说一众加密大佬也被边控:

94已过7年 当初受影响的加密大佬们现在怎样?

94已过7年 当初受影响的加密大佬们现在怎样?

一、OKX创始人徐明星

现在的加密一哥CZ赵长鹏和一姐何一,都曾经在OKX打工。

在94之后,徐明星也是乖乖呆在国内,支持政府工作。

甚至在2018年3月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对数字货币的看法之后,徐明星就曾表态:随时准备把公司捐给国家。

94已过7年 当初受影响的加密大佬们现在怎样?

现在OKX仍贵为一线交易所,主要业务都搬到海外,而徐明星本人也经常在推特上指点江山。

94已过7年 当初受影响的加密大佬们现在怎样?

、火币创始人李林

当时火币在加密行业可以说是呼风唤雨,94发生后,主流交易所影响最大的就要算火币了。

94发生后,李林乖乖呆在国内。

但还是在2020年12月8日,被山西警方带到山西(国内币圈称此为“山西事件”),时间长度不详。

2021年3月9日,火币创始人李林回到公司开始正常工作。

2022年10月,李林出售全部火币股份,并在发表朋友圈称,自己不再是 Huobi Global 实控人与股东,也不再拥有任何权限。

现在的火币交易所已经改名HTX,并淡出了一线行列。

94已过7年 当初受影响的加密大佬们现在怎样?

、币安创始人CZ赵长鹏

在1989年,因为当时的一些风波,CZ全家从中国移民到加拿大。

2014年,卖掉了上海的房子,全仓投入比特币,并加入okcoin,成为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技术官(CTO),并okcoin在职期间,和何一相恋。

94已过7年 当初受影响的加密大佬们现在怎样?

在94前两个月,CZ才成立币安。

94发生之后,CZ与何一坚决的跑出去,继续发展币安,并顺利做大做强。

而现在,币安是加密行业独一档的交易所,市场份额远超第二名。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CZ现在还在美国服刑,预计月底才能出狱。

、Tron创始人孙宇晨

波场TRON其实也是在94前两个月才成立的,和币安成立的时间差不多。

到目前为止,也是加密用户转U使用最多的链。

94之后,孙宇晨则是全球跑,美国/新加坡/马耳他/格林纳达都有他的身影,而且最近还常去香港。

虽然有“孙割”的名声,但是事业也是有声有色,现在Tron的市值还有一百多亿,长期位居加密货币前十。

94已过7年 当初受影响的加密大佬们现在怎样?

、宝二爷和薛蛮子

在94之前,宝二爷和薛蛮子还可以和赵长鹏坐在一起聊天。

94已过7年 当初受影响的加密大佬们现在怎样?

现在可不能同日而语了。

宝二爷在94之后跑到美国买了一个庄园,取名“韭菜庄园”。

94已过7年 当初受影响的加密大佬们现在怎样?

但现在宝二爷割韭菜的能力是远不如以前,虽然经常还在喊单,但老韭菜们也早就学乖了。

号称中国第一天使薛蛮子在94之后是跑到日本,自称是买下了一条街,命名为“蛮子小路”,有十一个老町屋。

94已过7年 当初受影响的加密大佬们现在怎样?

但最近貌似老爷子经济条件也不太好,一把年纪了还经常发币割韭菜,真的是…

94已过7年 当初受影响的加密大佬们现在怎样?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原文作者:Nicky,Foresight News

去年 6 月,Paradigm 的「Intent-Based Architectures and Their Risks」文章发布后不久,「意图」概念愈加火热。同年 7 月,Paradigm 发布的 10 大最感兴趣的领域一文中,「Intent-centric protocols and infra」位列榜首,足以见得机构对这一概念的重视。

「意图」与「以意图为中心」的概念

「意图」通过指定起点的意图和终点的结果来简化操作流程,从而改善用户体验。

基于意图的应用就是给数字用户提供了一种执行应用,减少成本并提高效率的方法。基本上,意图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数字匹配机制。它的原理是将用户的需求与可行的解决方案相连接,简化中间的复杂过程,提供一个简洁的最终结果。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图源:Foresight Ventures

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 Intent-centric ,即「以意图为中心」的协议与应用,帮助用户在使用 DApp 的过程中,只需说明想要达成的目标或意图,系统便能自动解析并执行相应的操作,并得到最终想要的结果。这种设计极大地简化了用户与 DApp 之间的交互流程,降低了使用门槛,使得即便是非 Degen 用户也能轻松上手,体验去中心化应用带来的便利与优势,从而降低 Web3 的进入门槛,带来更多的用户流入。

「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盘点

一、通用意图网络解决方案

Across Protocol

Across 是一个由意图驱动的互操作性协议。它是目前唯一投入使用的跨链意图协议,能够以最快且成本最低的方式实现价值转移,同时无需牺牲安全性。Across 与 Uniswap Labs 合作开发出了首个跨链意图标准 ERC-7683 ,它是一个基于意图的跨链互操作性通用标准,旨在增强区块链网络之间的连接性、用户体验和成本效益。今年 8 月,Optimism 宣布采用 ERC-7683 跨链意图标准,旨在实现 Superchain 上的高速 ETH 和 USDC 转账,并进一步促进更广泛以太坊生态系统的应用层互操作性。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今年 8 月,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Coinbase 将 Across Protocol 的 原生代币 ACX 列入上币路线图。

Anoma

Anoma 是一种通用意图机器,改变了去中心化应用(DApps)的构建方式。它摒弃了传统基于交易的模型,转而采用意图导向的方法,让用户直接定义期望结果,而无需深入复杂的计算步骤。这一声明性特性简化了用户交互流程,使构建 DApps 的过程更加直观。Anoma 的意图机器不仅是对现有虚拟机的补充,更提供了一个高级别的抽象层,让用户能够轻松与区块链交互,无需深入技术细节。其通用性确保了与任何区块链的兼容性,为开发者打开了构建意图驱动应用的新大门。

此外,Anoma 还引入了无许可意图基础设施、意图级可组合性、信息流控制及异质信任等独特功能,这些功能共同解锁了传统虚拟机难以涉及的新型应用场景,推动了生态的进一步发展。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Bento Batch

Bento Batch 是一个意图交易层(Intent Transaction Layer, ITL),旨在提升区块链的效率。该层重新定义了钱包与去中心化应用(DApps)之间的交互方式。在该意图交易层中,交易被优化以直接实现各种操作的预期结果。用户无需再逐个签署每笔交易,也无需深入了解每笔交易的细节。相反,他们只需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需求,而意图交易层则会高效地满足这些需求。这种方式极大地简化了交易过程,在降低 Gas 费用的同时提升了用户体验。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Cowswap

Cow Protocol 是一个无需许可的交易协议,通过批量拍卖(Batch Auctions)发现价格,旨在最大化流动性。它通过寻找「需求巧合」(Coincidence of Wants)的机会,即当两个用户各自拥有对方想要的东西时,聚合所有可用的链上流动性来源。与传统交易协议不同,Cow Protocol 的处理者竞相为用户提供实现其意图的最佳解决方案。

Cow Swap 是 Cow Protocol 的前端界面,是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通过以意图为中心的模式帮助用户在所有 DEX 和聚合器中找到最低的交易价格。其设计以意图为中心,保护用户免受抢先交易和其他有害 MEV 的影响。Cow Swap 的新功能 Cow Hooks 允许开发者和高级交易者编写自定义操作(如交易、跨链、质押、存款等),并在单个交易内执行这些操作,从而更好地实现用户的交易意图。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图源:@defi_naly

dappOS

dappOS 是一个意图执行网络,最新估值 3 亿美元,是当前意图赛道的龙头项目之一。今年 3 月,dappOS 完成 1530 万美元 A 轮融资,Polychain 领投,Nomad Capital、IDG 等参投。去年 7 月,dappOS 宣布以 5000 万美元估值完成种子轮融资,IDG Capital 和红杉中国领投,OKX Ventures、HashKey Capital 等参投。此外,dappOS 于 2022 年 11 月入选 Binance Labs 第五季孵化计划,并在 2023 年 6 月获得来自 Binance Labs 的 Pre-Seed 轮融资。

dappOS 于近日推出了意图资产(Intent Assets),旨在解决在空投奖励释放后 TVL 迅速流失的问题。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Enso Finance

Enso Finance 是一个意图引擎,旨在推动「以意图为中心」的未来。作为独立的 L1 Tendermint 区块链,Enso 由网络参与者共同驱动,提供高效执行与广泛集成。此前 Enso Finance 宣布推出了共享网络状态 Enso Intent Engine,旨在简化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交互,并支持在各种区块链框架中构建可交易的数据。Enso Intent Engine 通过共享智能合约交互的 map,在各种区块链框架中构建可交易数据,让开发者只需表达意图,便能自动处理复杂的区块链交互。这简化了智能合约与区块链的集成,可更好地应对状态变更、代币转移、NFT 交易和 DeFi 策略执行等请求。

今年 6 月,ENSO 宣布完成 420 万美元融资,Ideo Ventures 和 Hypersphere 领投,超过 60 位天使投资人参投。新资金将用于今年推出基于 Cosmos 的 L1 区块链以及持续的产品开发。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Essential

Essential 是一个使用声明式、意图型架构从第一原则重新设计区块链交互,使区块链技术更直观,更易于全球开发人员和用户使用的区块链。今年 8 月,基于意图的加密基础设施公司 Essential 完成 1100 万美元 A 轮融资,Archetype 领投,IOSG、Spartan 等参投。去年 9 月,Essential 完成了 515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由 Maven 11 领投,Robot Ventures、Karatage 等参投。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近日 Essential 推出了 Pint 语言,作为 Essential 的声明式智能合约语言,采用约束建模方法,直接作用于区块链状态变化。它结合了类型安全、用户定义类型及可扩展性等现代编程特性,通过直观的接口简化了协议逻辑的实现。与命令式语言不同,Pint 的声明式合约让开发者所见即所得,极大地简化了智能合约的开发与理解。

FluxLayer

FluxLayer 是由 EigenLayer 提供支持的全链意图流动性层。今年 8 月,Binance Labs Fund 公布了第七季孵化的第二批项目,FluxLayer 位列其中。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Particle Network

Particle Network 是首个「以意图为中心」的 Web3 模块化访问层,旨在从用户引入便捷性,交互高效性,数据自主性以及模块化适配性等涵盖用户整个交互周期的角度推动用户与链的交互效率。Particle 的主要产品是「通用账户」,允许用户使用来自不同区块链的资金进行交互。

今年 6 月,Particle Network 宣布完成 1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Spartan Group 和 Gumi Cryptos Capital 共同领投,SevenX Ventures 等参投。此轮融资使 Particle 的总融资金额达到 2500 万美元。今年 8 月,Binance Labs 宣布投资 Particle Network,新筹集的资金将用于全球团队扩张、增强其链抽象生态系统的功能和集成、确保今年晚些时候推出其 L1 主网。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Ruby Protocol

Ruby Protocol 是一个「以意图为中心」的账户与访问层,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意图为中心」、注重隐私保护且可互操作的 Web3 基础设施。Ruby Protocol 提供账户抽象(AA)、资产桥接(AB)、访问控制(AC)等服务,旨在加速 Web3 的开发与大规模应用。通过与 LayerZero Labs、Arbitrum、Optimism 等平台集成,为 Web3 提供了一个支持可扩展性、互操作性和隐私保护的链抽象层。

今年 6 月,Ruby Protocol 的原生代币 RUBY 已上线 Bybit 等交易平台。

Self Chain

Self Chain 是一个模块化,「以意图为中心」的 Layer 1 区块链和无密钥钱包基础设施,通过 MPC-TSS/AA 技术实现多链 Web3 访问。该系统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解读用户意图,简化用户体验,并通过无密钥钱包确保资产安全与自主管理。Self Chain 结合账户抽象与 MPC-TSS 技术,提供安全签名和低费用交易,提升区块链交互的安全性与易用性。

Self Chain(SLF)是由 Frontier(FRONT)品牌重塑而来,从钱包项目扩展为基于 Cosmos-SDK 的 Layer 1 区块链,并设计了新的代币经济学。SLF 共有 3.6 亿枚,其中 3600 万永久锁定用于基金会节点, 9000 万从 FRONT 迁移至 SLF, 1000 万分配给新投资者作为验证者(共有 18 个月锁定期), 3600 万分配给股权投资者(共有 36 个月锁定期), 3000 万分配给核心团队(共有 6 年锁定期), 6800 万用于生态系统(每月释放 150 万)。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Solvers Protocol

Solvers Protocol 是一个为求解器和意图协议提供跨链的基础设施。目前已推出了 Solverscan,一个专为求解器和意图协议设计的数据检索平台。目前支持已支持 CoWSwap、Uniswap X 和 1Inch Fusion。每个求解器都有其专用的分析仪表板,可查看排行榜以了解求解器随时间推移的表现。未来将会把更多意图协议纳入生态系统。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SUAVE

SUAVE 由 Flashbots 打造,致力于通过剥离区块链中的内存池与区块构建者角色,实现区块构建的全面去中心化。SUAVE 将通过三阶段逐步实施其战略目标,最终实现「以意图为中心」的区块链生态。去年 7 月,Flashbots 以 10 亿美元估值完成 6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该资金将用于开发 Suave 平台,该平台允许用户在区块链上「更便宜、更私密地进行交易」。

今年 8 月,SUAVE 推出了首个公开测试网 Toliman,通过 Toliman 开发者可以构建意图系统、拍卖和 AI 代理等工具,并利用两大新功能:EIP-712 签名交易和 TEE Kettle 提供的高性能计算能力。这些功能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还为去中心化应用开发者带来了更灵活的订单流控制和隐私保障。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二、特定功能的意图解决方案

DeFi

Aperture Finance

Aperture Finance 是一个由 AI 驱动「意图」简化 DeFi 操作的平台。今年 5 月,Aperture Finance 以 2.5 亿美元估值完成了 67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此轮融资由 Skyland Ventures 等领投,Alchemy 等参投。新资金将用于发展基础设施、扩展网络,并增强用户体验。其原生代币 APTR 已于今年 5 月底上线 Bybit 等交易平台。

根据 Aperture Finance 所公布的的路线图显示,预计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在 Base 网络上为 Aerodrome Slipsteam 提供全面的流动性工具支持以及提供意图功能。此外,还将开发一套能够在头寸级别以及跨头寸级别上,为 Aperture 所管理的流动性头寸提供数据分析功能的系统,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优化流动性状况。

DEX 

1Inch Fusion

1Inch Fusion 是 1Inch Network 推出的一个基于「意图」的交易模式,它将用户的交易需求(即意图)转化为实际交易,无需用户手动设置繁琐的交易细节。

Fusion 模式结合了 1Inch 的限价单协议和聚合协议,通过去中心化的交易和撮合系统,引入专业做市商(Resolvers)提供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流动性。在 Fusion 模式下,用户的订单由 Resolvers 完成,Gas 费用也由 Resolvers 支付。用户通过 1Inch 平台签署链下订单(意图),包括交易的资产、数量、价格和时间范围等,之后用户的意图会被发送给 Resolvers 网络,Resolvers 竞争执行这些订单,并进行荷兰式拍卖,价格从高开始逐渐下降,首个接受订单的 Resolver 获胜。一旦订单被执行,交易结果会在链上进行结算,用户无需手动干预。

UniswapX

UniswapX 引入了意图为中心的交易架构,其核心在于简化用户体验:用户仅需明确交易目的(如「以 X Token 换取尽可能多的 Y Token」),无需深入交易执行的复杂流程。该架构通过链下智能撮合与链上直接成交的结合,实现了高效透明的交易过程。用户提交交易意图后,系统将其发布至订单簿服务集群,由专业的构建者(Fillers)负责扫描多个流动性池,实时分析数据并预测价格趋势,从而提供最优报价并执行链上交易。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交易效率,还保障了交易过程的公开透明。

Shogun

Shogun 是一个「以意图为中心」的 DeFi 协议,旨在通过优化的订单流和完整的链抽象来最大化交易者的可提取价值(TEV)。今年 5 月,Shogun 开发商 Intensity Labs 完成了 69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Polychain Capital 和 DAO 5 共同领投,Arrington Capital、Arthur Hayes 等参投。这轮融资是以简单未来股权协议(SAFE)结构进行的,并附带代币认股权证,从而使 Shogun 的全面摊薄的代币估值达到 6900 万美元。同年 2 月,Binance Labs 公布其 S 6 (Incubation Season 6)的首批孵化项目,Shogun 位列其中。

衍生品

IntentX

IntentX,作为下一代 OTC 衍生品交易所,提供永续期货交易。该平台融合了跨链通信、账户抽象及 SYMMIO 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全链部署,降低了费用,提升了流动性和资本效率,同时增强了可扩展性。IntentX 采用基于「意图」的架构,摒弃了传统的订单簿和 vAMM 模型,允许交易者表达交易意图,由外部求解器执行。今年 2 月,IntentX 宣布完成一轮战略融资,筹资总额达 180 万美元。本轮融资由 Selini Capital 领投,Orbs、Mantle Ecofund 等参投。该融资旨在加强 IntentX 与市场做市商及 DeFi 生态系统的合作关系。

根据 IntentX 所公布官方路线图显示,未来将增加账户抽象、及时交易等功能。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Perpetual Hub

今年 5 月,Layer 3 区块链 Orbs 推出基于意图的链上永续期货交易解决方案 Perpetual Hub。Perpetual Hub 与 THENA、SYMMIO 和 IntentX 合作开发,利用 Orbs 的 L3 技术为交易者提供在链上以 CeFi 级别执行交易永续期货所需的工具。Perpetual Hub 支持链上永续期货交易,该服务包括 Hedger、Liquidator 和 Price Oracle。

SYMMIO

SYMMIO 是一个全球衍生品结算层,采用模块化和「以意图为中心」的设计。通过双边隔离的实例,SYMMIO 使构建者和做市商能够在链上发行高流动性的衍生品,防范系统性风险。我们的设计优化了开盘前报价,无需锁定资本,执行层基于意图操作,结算过程高度安全。SYMMIO 创造了一个自由市场环境,使做市商、求解者、预言机、意图提供者和 DEX 能够相互竞争与合作,共同构建全球风险结算层。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钱包

MetaMask

今年 1 月,MetaMask 正在测试一项名为「交易路由」(transaction routing)的功能,旨在提供最佳执行并提升用户体验。该技术由 Special Mechanism Group 开发,MetaMask 母公司 Consensys 去年收购了该公司。「交易路由」可以将 MetaMask 钱包转变为「以意图为中心」的协议,这意味着用户将能够依靠第三方来找到交易的最佳路径。

跨链互操协议

Owlto Finance

Owlto Finance 是一个「以意图为中心」的跨链互操协议,同时也是一个全链互操作性跨链桥,目前已接入 BTC、ETH、SOL 生态内的超过 45 条网络。今年 5 月,Owlto Finance 宣布完成了 800 万美元战略轮融资,由 Bixin Ventures 和 CE Innovation Capital 联合领投,Presto、GSR 等参投。今年 7 月 Owlto Finance 宣布以 1.5 亿美元估值再次完成新一轮融资,Matrixport 等参投。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AI

Optopia

Optopia 是一个 AI 驱动、「以意图为中心」的 Layer 2 网络,支持无许可的意图创建。通过代币经济学驱动 AI 代理执行意图,Optopia 构建了一个智能且活跃的 Layer 2 网络,简化 Web3 操作,降低用户进入门槛,并释放 Web3 潜力。今年 5 月,Optopia 完成种子轮融资,G·Ventures、Kucoin Ventures 等参投。同年 7 月,Optopia 公布代币 OPAI 经济学,Optopia 原生代币 OPAI 总供应量为 100 亿枚,其中 50% 预留给 Booster Event, 25% 分配给生态奖励, 10% 分配给社区, 7% 分配给早期投资人, 5% 分配给市场, 3% 分配给流动性。总供应量的 10% 将在 TGE 时分配给 Booster Event 第一期的参与者。

链上工具

Khalani Network

Khalani 是一个去中心化求解器平台,旨在提升 Web3 用户在区块链生态中的体验。通过多链协作网络,Khalani 连接求解器和意图应用,解决流动性碎片化、复杂用户体验和低效交易执行等问题。平台大幅降低求解器的构建与运营成本,赋能开发者打造意图应用。今年 8 月,Khalani 完成了 25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由 Ethereal Ventures 领投,Nascent、Arthur Hayes 等参投。

Web3的新兴趋势,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览

小结

「以意图为中心」的概念在区块链领域的应用正逐渐扩展,涵盖了跨链交易、加密基础设施、DeFi、模块化区块链、数据共享以及钱包与跨链互操等多个方面。通过简化流程、优化用户体验并提高效率,基于意图的项目正在推动 Web3 生态系统的创新与发展。未来,随着更多项目的涌现和技术的不断成熟,「以意图为中心」的概念有望在 Web3 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数字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应用体验。

加密 ETF 成为 2024 年资金流入最热门的基金板块

近日,投资顾问 The ETF Store 总裁 Nate Geraci 表示,加密 ETF 已成为 2024 年 ETF 市场最重要的板块之一。按今年迄今为止的资金流入量来计算,2024 年发行的 400 支 ETF 中,流入量最大的 4 支 ETF 都是现货 ETF,而资金流入量最大的 25 支 ETF 中,加密 ETF 占据了其中的 13 支。

贝莱德的 iShares(IBIT)迄今为止已吸引了 210 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富达基金的 FBTC 紧随其后,净流入 100 亿美元。此外,ARK 21Shares(ARKB)和 Bitwise(BITB)均获得了约 20 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使其成为今年流入量第三和第四大的 ETF。

现货 ETF (ETHA)资金流入量排名第七,截至 8 月份,该基金净流入突破了 10 亿美元。以资金流入总量计算,比特币现货 ETF 与以太坊现货 ETF 产品目前已持有超过 600 亿美元资产。加密 ETF 市场将继续扩展到新型数字资产和多样化加密指数。Grayscale 全球 ETF 主管 Dave LaValle 表示,我们将看到市场上会出现更多的单一资产产品,当然也包括一些基于指数和多样化的产品。

目前依然有多种加密 ETF 在等待监管部门的批准,其中包括单一加密资产锚定的 Solana 现货 ETF 以及 Hashdex 纳斯达克加密指数 ETF 等多元化加密资产。LaValle 表示,加密现货 ETF 的资金净流入已超过历史上任意一种 ETF 年资金流入量的三倍,这表明加密资产 ETF 正在被大规模采用。

免责声明:本节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或FameEX官方观点。